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正視文創人才出走的危機

正視文創人才出走的危機

論壇2011-05-15 A13版+本報訊

 台灣漫畫家劉興欽日前透露,大陸的上海與杭州都曾向他「招手」,承諾只要到大陸,就贈送別墅與成立劉興欽漫畫館,條件優渥而且有彈性,每年只要去大陸住三個月就行。劉興欽所在的新竹縣聽聞此事,當然趕緊留人。

 雖然劉興欽表示已拒絕大陸挖角,但這個事件還是引起關注。一方面,劉興欽是台灣重量級的漫畫家,而他的創作幾乎是貼著台灣的生活經驗,本土性格非常強烈,大陸方面對劉興欽熱情相邀,甚至於要在不見得對劉興欽漫畫中的生活經驗熟悉的城市裡設置劉興欽專屬的漫畫館,可見對招攬台灣人才,大陸已到了什麼樣積極的程度。

 其次,這些年台灣也的確有包括敖幼祥、蔡志忠、朱德庸等漫畫家,將生活與創作的重心移往大陸。正在全力發展動漫產業的大陸,不但開出各項有利的條件邀請創作者登陸,另外更大誘因其實在於市場規模。哪個創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讓愈多人看到、接觸到和喜歡呢?創作的銷售量不只代表了實質的報酬,也是影響力的幅度。

 不可諱言,大陸的官方和民間資源,常常是台灣難以企及的,於情於理,就一個創作者來說,選擇更有發展機會的市場,無可厚非,甚至理所當然。更何況兩岸文化同源,很多創作理念、價值系統相同或相似,一個文創工作者要將創作從台灣移往大陸,較之移到其他的地方,所要跨越的門檻可能並不算高,甚至於在都市化發展過程中,台灣經驗也可以成為大陸經驗的借鑑,因此創作者的作品也就有可能因時間差,在大陸創造出新的價值和商機;不大可能以「愛台灣」的理由要求每一個有不同機會的創作者不可以到大陸去開拓新的市場。

 事實也的確有一批批的文創工作者展開大陸的探索旅程。台灣以過往五十年民主、開放、自由、多元的土壤所培育出的文創人才,直接被發展躍進的大陸吸收,無論是全盤吸收,還是部分吸收,例如有的創作者以兩岸為基地,有的其實已慢慢將重心移往了大陸,都讓人很難接受、很難忍受。台灣西進的企業,有些是產銷和研發全部移往了大陸,大陸對這樣的企業來講,不只是工廠,也不只是市場,而同時也具有創新研發的功能;有些則是將生產製造移往大陸,但是因為某些顧忌與堅持,研發的工作仍保留在台灣。不過,不難預期的是,隨著大陸產銷規模的不斷擴大,再加上城市國際化程度的深化,基於產銷的便利與研發人才的密集度,台灣企業最後一塊外移/西進的領域:創新研發終究也可能不得不走。

 文創產業亦復如此。特別是,因為市場規模之不同,文創在大陸比在台灣形成產業的可能性要更強,也更快。另一方面,當然來自於大陸官方快馬加鞭發展文創所給予的強大的支援與資源。文化需要長時間累積,也有一定的在地性,但兩岸交流快速,許多社會現象的文化詮釋很快就可以互相傳遞、傳播,以至於形成一定程度的關注、理解,以至於認同。即便是原本彼此不怎麼熟悉的生活與歷史經驗,甚至於價值觀,都可以藉著各式各樣的文化創意商品,跨越鴻溝。尤其,在大陸方面非常努力與刻意對台灣有更多認識與了解的情況下,政治意涵低的台灣文創商品要在彼岸得到共鳴,困難度正快速降低。

 當創作者基於不同理由也走向西進之路時,令人擔憂。儘管真正厲害的創作是跨越域與文化的,訴求的是人類的普遍經驗,再說,文創也不是零和遊戲,不是說彼漲就一定意味著此消,但文創產業到底和製造業不同,文化很難像經濟用「兩岸供應鍊分工」模式,為產業外移的台灣找到新的經濟定位,文創者的養分來自於生活的經驗,人在哪裡,創作的核心元素也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內涵來。

 因此,文創人才的大量外移,其實是台灣詮釋能量稀釋以及台灣經驗斷裂的危機,這個趨勢似已形成,台灣文化界和政府必須慎重看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