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2012共識的孕育與成形

2012共識的孕育與成形
2011-05-12 旺報 【洪奇昌】
 2011年2月23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對兩岸關係的兩大原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她主張台灣發展與中國的關係,應從台灣認同出發,以台灣價值為核心,兩岸必須維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關係。她指出台灣與中國,有共同的責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穩定的關係,從這8個字,可以歸納出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將可能是「求取共識、趨於穩健」。
 在「求取共識」上,蔡主席提到兩岸應「和而求同」,並且「掌握繁榮發展的契機」,這和北京方面各級領導人在各種場合中的講話其實已有相似之處,表示民進黨也有意願在最大可能範圍內求取與對岸的共識。若民進黨勵精圖治,在國會大選中取得過半,再以顯著差距贏過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屆時或有機會和中方討論出一個「2012共識」(或稱「12共識」)。但「12共識」將如何出台,當會尊重並理解北京方面對若干問題的既定前提以及看法。否則也無法達成共識。
 針對「趨於穩健」,在「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提出之後,民進黨即成立智庫,研究兩岸關係問題,代表願意對兩岸關係多加了解,多作思考。因為兩岸間來往密切,要提出任何兩岸政策前,應當從事充分的調查研究與風險分析,不應刻意設置期限或指標。
 在兩岸交流的問題上,台灣已經是個民主社會,政黨輪替也是常態,沒有一個政黨是永遠執政,中國現在應該也會理解到國民黨不可能永遠執政,跟民進黨交往是一個常態需求;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也應該要朝未來的關係來看,而不應該朝內部政局的演變,改變我們對兩岸交流的態度,同時也希望民進黨2012年取得政權之後,還是要持續保持務實、開放的態度來進行兩岸交流。
 2008年之後,政府兩岸政策最大的罩門之一就是喜歡預先宣布期限或指標,如何月何日要達成什麼事務談判,或是若干指標要達到多少之類,然後再以此作為標榜。事實上這種做法雖然可收政治宣傳之利,但是刻意設置期限或指標對於談判的縱深是一大傷害,也讓我方更易為對方所箝制,因為我方有符合期限或達到指標的壓力。其次是許多狀況未必能全盤預測,設定指標若不能達成,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沒有好處。
 「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並沒有特別界定台灣未來是走向統一、或是宣布脫離「中華民國」而獨立。整體而言,蔡英文的中國政策原則中,「和而求同」的主張和過去民進黨的政治主張有所不同,或可解釋為蔡英文嘗試化解藍色選民對民進黨誤解的解決方案之一,對於促進民進黨穩定執政、或是吸引中間選民甚至淺藍選民,或許有較強的說服力。
 平心而論,目前台灣的重點在於「內部發展」,包括優化民主、產業升級、提振生產力,提升生活品質和社會公平正義。未來的執政者解決問題的視野和方式不能總是侷限於兩岸的結構或陷入歷史的框架中,更不能被「政治前提」壓縮了處理兩岸問題的空間。也不能讓兩岸政策肩負太多原本應當是內部問題的包袱。譬如台灣的經濟發展問題,就不能只仰賴對單一國家加速經濟開放這一味藥。另外,任何政治人物都不應該以兩岸政策轉移、規避自己在內部問題上應負的責任,或是用來作為鬥爭國內異己的工具。
 兩岸議題必須有國際戰略思考,它同時也是內政議題的延伸,只在兩岸的面向上打轉,無法根本解決與中國之間的問題。
 因此,任何政治人物都不應該總是希望兩岸關係能以非常簡單的原則解決,或是認定自己有解決兩岸關係的歷史責任。這一點,「和而不同」的理念正視了兩岸存在巨大差異,並且在政治體制上完全不同的事實,但是並沒有對於兩岸關係提出自我的使命或想像,也不幻想以一些簡單含混的概念就可鋪平兩岸關係的道路。就台灣的現況來說,是相對理性、務實的思維和原則。

(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現任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