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让“厚养薄葬”成为风尚

大众日报:让“厚养薄葬”成为风尚
2011年04月07日08:57 (1127字)

廉价墓穴、百元骨灰盒、免费生态葬……近年来,随着殡葬价格快速上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台了惠民殡葬政策,以满足社会需求,缓解百姓对殡葬暴利的积怨。临近清明节,记者追踪采访发现,在有人高呼“死不起”的同时,部分地区推出的“惠民殡葬”政策却“叫好不叫座”,陷入“推广难”的尴尬。(4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惠民殡葬”政策叫好不叫座,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如今,在不少地方,孝顺老人之心演绎成比富斗富现象,高昂的殡葬用品更是对此推波助澜。移风易俗难,推广“惠民殡葬”决不仅仅是提供个场所、发个通知、喊几句口号那样简单。

笔者居住的离休干部大院里,每当有老人驾鹤西游,老人的子女们闻讯后,分别从北京、上海、深圳,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急匆匆地赶回。面对已经长眠的父母,他们在发出撕心裂肺般哭声的同时,也道出了不尽的遗憾与悔恨,后悔没能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与之见上最后一面,后悔自己忙于事业无暇顾及父母,后悔自己孝顺父母的许多想法和计划没能落实……这种自责精神固然可佳,但是毕竟是时光不可倒流,既然生命已经逝去,遗憾已经铸定,一切都无法改变。

“孝顺不能等”,这句话可以说是真理。孝顺老人未必就是让他们住上洋房别墅,吃山珍海味,身着名牌高档服装。“厚养”老人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孝顺”也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子女是否孝顺更多的体现在老人的心理感受上。因此,对于儿女来说,孝顺老人应时刻处在“正在进行时”,要立足现实,着眼当前,抓紧时间,尽己所能,真正把孝心化作孝行。哪怕是送上一句问候,陪着老人唠几句家常嗑,始终保持身心的愉悦,也同样是在尽孝。

我们强调“厚养”老人,就是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老人对精神生活质量的渴求,把钱花在父母的养老生活需求上,让他们充分享受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成果,做到物质生活富有,精神生活丰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不是在老人活着的时候,整天让他们鹑衣百结,饥肠辘辘,无人问津,孤独寂寞,甚至对他们的日常起居、疾病痛苦和生命安危等都一概置之不理,毫无孝道而言。

我们倡导“薄葬”老人,就是要坚决反对在老人去世后,子女们只是为了做给活着的人样子看,给自己“充门面、装孝道”,而一改往日的“铁公鸡”抠门儿秉性,显得特别“慷慨大方”,奢侈攀比,大讲排场,铺张浪费,上演虚假“孝顺戏”,竟花不该花的钱。甚至是比富斗富,本来自身经济就不宽裕,日子过得很紧巴,但为了显示孝顺而打肿脸充胖子,不惜债台高筑。这是应该反对和遏制的。

让“厚养薄葬”成为时尚,除了教育和鼓励子女孝顺父母,发挥家庭赡养功能外,政府也要出台“惠民殡葬”政策,要在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上做文章,营造移风易俗的社会环境,引导公众走出“只有让死者葬得好,才算孝顺”的误区,形成文明节俭的丧葬之风。有关部门要严格规范殡葬秩序,加大监督和问责处罚力度,坚决打击部分不法商家“变相”拒售或打着惠民幌子欺骗百姓的行为。

当然,有效破解一些地方“惠民殡葬”政策遭遇的“叫好不叫座”困境,法制建设是关键。应通过完善立法和加快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大力推进殡葬行业多元化发展,殡葬服务多条路,公众需求才有选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