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展現領導格局 票才投得下去 - 747

展現領導格局 票才投得下去
(747字)
 每次選舉就是選民和政治人物算總帳的時候。這一次,馬英九的對手不再是陳水扁,而是過去三年的自己對上「新產品」蔡英文。但很顯然地,各方民調顯示,馬英九的連任之路,毫無樂觀的理由;他必須認真思考,為何一個清廉、沒犯大錯、政績不惡的國家領導人,如今還在連任路上蹣跚起步。

 去年八月,不少執政黨立委就已經喊出要求軍公教加薪,但當時馬總統接受本報專訪,還嚴正駁斥「無感復甦」的說法,直呼「太不公平」。不到一周前,馬總統宣布調高稻米收購價,也是朝野立委要求一年不可得,卻突然急轉直下的政策。

 停建國光石化也是一例,經濟部剛大談石化業對台灣的重要,但等到反國光的聲浪高了,蔡英文主張外移了,馬總統才「當斷則斷」,親自宣布政策翻盤,要堵住蔡英文的連番砲火。

 的確,政策必須要與時俱進;「朝令有錯」,夕改也無妨。但「夕改」次數多了,卻難免會造成民眾「統而不治」、「領而不導」的印象;如果一切都完全看民調、隨民意行事,國家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不僅難以凸顯,甚至可能產生領導者「被領導」的誤解。

 從過去半個多月民進黨總統初選可以看出,「貧富差距」勢必會成為蔡英文競選的重要主軸。

 為此,馬政府從「補充健保費」開始,接連端出公務員加薪、奢侈稅等多道大菜,總統、院長也不斷向民間企業喊話,要求加薪。

 政府、民間其實都心知肚明,就算這些政策最後都能落實,或許有可能略微改善分配的問題,卻不可能在兼顧經濟成長的前提下,同時縮小貧富差距。除非馬政府真的下定決心要朝「福利國家」邁進,落實許信良「失業津貼六千元」的政策,但那卻是連蔡英文、蘇貞昌都不敢做的承諾。

 七年之病,不能求三年之艾。馬英九必須認知,想在未來八個月的時間,一一彌補過去三年施政的缺失,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便真能做到,也只是不減分而已,未必能夠加分。

 過去三年,馬政府相當程度改善兩岸關係,挽救了國家的經濟,讓國家重回了正軌。

 未來,馬政府應該要告訴人民,何處才是「應許之地」?又要如何在目前的基礎上到達「應許之地」?唯有展現眼光、格局、凝聚共識的能力,才能讓人民願意繼續追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