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开“微博”不如穿“微服”
时间:2010-3-1 11:20:29 来源:燕赵都市报 (1050字)
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在新浪发出第一条“两会微博”,三天收到粉丝建议近万条,内容既包含住房、医疗、就业,也涉及如何治理“大城市病”和村干部违法选举。何委员表示,由于距两会只有几天时间,加上他创作任务繁重,恕不能一一回复。
把民意带上两会,自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使命和责任,何委员在网上利用微博的方式征集民意,相信也是为民请命的一条渠道。但面对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提案线索,何委员要想在短短几天内将其归纳整理,并变成自己的“声音”送上两会,除了受两会一定的程序限制外,显然在时间上也无法兑现。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上万条甚至是几十万条粉丝(只要微博开着)的建言如何处理,是两会后何委员放下画笔专门登记答复,还是将其放入“垃圾箱”里?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来自民间的建议,委员们是长期与网民互动呢,还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呢?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委员对民情民意的价值取向问题。
以本人多次参加两会采访的经验,那些高质量、有见地,引起政府有关方面注意并给以解决的提案,都是平时的“细功夫”,而且也都是委员们自己熟知的领域。如果只是在两会前“速成”的提案,大多没什么生命力。有些提案虽呈一时轰动却无法履行,有些提案因仓促写就而付诸东流。
可见,政协委员与其开“微博”不如穿“微服”。最好的办法,还是平时依靠自己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体验,感知社会、感知社区、感知选民,提出更多能够解决身边事的有效提案。因为只是在自己能够触摸到的地方,才会有好的提案线索,才会有闪光的建议金矿。否则,一条微博也就几十个字,热闹一过,何委员的名字倒是被粉丝们记住了,可粉丝们的嘱托却不一定能够带上两会。
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今天,不仅要求政协委员对民情有深入的体察和眷顾,更多的还应该包含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专业学问,这也是政协设置界别的出发点。如果何委员能够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如文物保护、书画拍卖方面提出好的提案,可能于社会和民众会有更多好处。我们不反对政协委员们开阔视野,但若让一个养鸡的政协委员去提一个航天方面的提案,想必也只会带来南辕北辙的效果。
其实,公众并不反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政治秀”,但这种“秀”必须建立在自己对问题的熟知和解决上。只有通过切身调查出来的提案,再加上与网络舆情的补充和对接,提案才不至于走过场,才不会成为应景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