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 “敏感问题” 不再敏感
作者:李辞 2009-03-09
这届两会上,有很多新变化。我感触很深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些过去被认为很敏感的问题,现在它不那么敏感了。
两会之前,一些人揣测最大的敏感词,莫过于“四万亿投资”了。因为,在4万亿的投资计划公布后不久,就有一位叫严义明的律师向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公开投资去向,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得到的回复是四个字--“不宜公开”。但是,一旦大幕开启,两会却并不回避这个问题,相关部委对此事也是积极回应。敏感词一下子变成了网络热词,敏感问题一下子不敏感了。
两会的这个变化令人兴奋。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意味着公开、透明,公众对政府事务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接受新华网联合专访时也说,“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国家领导人的这些话,让人们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充满了信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民主化推进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从敏感到泰然的过程。尤其是在基层,许多情况一发生,先自“敏感”起来,比如“躲猫猫”事件等。有观察者发现,纵观一些地方官员,对一些“敏感问题”的回答,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要么语焉不详,仍然有“躲猫猫”的嫌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些地方、有些领导,解放思想还不够。因为过去“敏感”惯了,禁锢久了,以致现在还不够自信,不太适应把自己的工作拿出来任由百姓评说。
现在,敏感的“4万亿”的问题完全说开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各部委的记者会也越来越放得开了。这股风气,相信会发扬开来,让更多的信息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而公开,让更多的“敏感问题”不再敏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