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經濟學人”與“時論廣場”

“經濟學人”與“時論廣場”

2008-11-24 中國時報 【吳典蓉】
 每個周末看《
經濟學人》,是一種愉快的強迫症經驗。套一句經濟學的術語,對我而言,這本雜誌的「價格彈性」很低,即使價錢漲五倍,我還是非買不可。
 我常在想,
世界上其他一百萬《經濟學人》讀者(《經濟學人》終於在二○○五年時達到百萬訂戶),為了什麼原因買這本雜誌。是因為財經訊息嗎?也許,但是投資訊息萬變,一天的變化,就夠投資人萬劫不復了,周刊應該不會有優勢。不然,難道是為了國際政治情勢?這個可能性更低,因為《時代》雜誌等其他可替代的刊物還不少。
 有一次,《經濟學人》前總編輯接受訪問時,提到類似「價值行銷」這樣的看法,解答了我的疑惑,其實也印證了我原來的想法。這位前總編輯認為,很多消費者及讀者買《經濟學人》,是為了認同《經濟學人》的價值。何為《經濟學人》的價值?就不勞這位總編輯多說了,至少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經濟學人》,遵循的是自由主義。
 當然,除了
中國等少數國家,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自由主義身繫囹圄的例子就已經大為減少;雖然如此,自由主義還是面臨新時代的考驗。例如,面對恐怖份子的威脅,公民權可以妥協到什麼地步?再如,面對無孔不入的色情,尤其是令人髮指的兒童色情,言論或出版自由要退讓到什麼地步?可敬的《經濟學人》常常將自己逼到極端,而且大多數的時間,他們編輯群的立場一貫。
 這樣一貫的立場,讓全
世界的自由主義者(尤其是受挫的)以購買《經濟學人》的方法,來支持自由主義的理想。當然,這只是《經濟學人》這本雜誌最初級的收穫,最高等的就是進而對價值觀的影響,文字能有這樣類似宗教的力量,著實令人難以想像。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真正想說的不是《經濟學人》,而是我現在寫稿的地方---時論廣場。自從《
時報》將大、小社論與其他時論放在同一版面,我就不斷地聽到批評及抱怨,例如,大、小社論及「我見我思」,立場完全相反,難以想像這是同一個媒體的言論。
 既然同一個版的文章南轅北轍,能不能各取所需就端看個人了。有趣的是,批評的人總是看到他不喜歡的言論。因此,如果「價值行銷」是有效的,每個人都不會支持自己反對的想法,時論廣場這樣的言論立場顯然是不利行銷的。
 也許,在
台灣統獨對立、藍綠恩怨如此嚴重的地方,自由主義者就難免要面臨如「時論廣場」這樣的嚴厲考驗,面對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敵視。只是,當台灣還無法走到《經濟學人》那一步,各說各話可能是現階段不得不的宿命;否則,另一種選擇可能就是可怕的言論一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