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全球共榮有待「王者興」

全球共榮有待「王者興」
中國時報 林金源 2008/11/16
印度獨立運動如火如荼之際,英國記者質問甘地:「印人獨立後還能保持現有生活水準嗎?」明眼人當然知道不能,但是甘地反問:「每個人如都活得像英國人一樣,我們需要幾個地球?」重量級經濟學家薩克斯的新著《66億人的共同繁榮》,讓我聯想起甘地和英國記者的對話。   

薩克斯英雄出少年,28歲獲聘哈佛終身教授。蘇聯解體後,薩氏應邀到俄國擔任經改顧問時,不滿40歲。薩克斯為俄國開的藥方叫「休克療法」,主張全面、快速的以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事後證明俄國經改的成效,不如「局部開放、循序漸進」的中國。薩克斯鎩羽而歸,我猜他犯的錯誤是:太年輕,從小住在資本主義的天堂,讓他只能「從美國看天下」。   

多年之後,薩氏轉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院長,並且協助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推動消滅貧窮的千禧年計劃,足跡遍及百餘國。年歲漸長的薩克斯,以他更成熟的智慧、更開闊的眼界,寫下了關懷全球人類的這本書。他先以豐富數據描述現況,說明地球如何擁擠、氣候及環境如何惡化、人口問題如何嚴重、貧窮陷阱何以遲遲不能解決等等。我們的世界所以淪落至此,富國的不作為和負面作為是最大主因,薩氏對他們的嚴厲批判,構成本書最精采的部分。儘管世局如麻,薩克斯依舊相信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民間團體有其著力點,全球共榮不是夢。   

熱情令人感佩,但薩氏的共榮之夢可能過份樂觀。因為主導當今世局的,是只想獨霸不願共榮的美國。二戰剛完,美國擁有全世界50% 的財富,卻只有6.3%的人口。國務院政策規劃主席肯楠(G.Kennan) 1948年曾說,未來日子裡,美國的真正任務是找出保住「這個懸殊地位」的方法。薩克斯如果聽過肯楠此言,就更清楚美國的獨霸立場,其來有自。   

再以中國崛起為例,薩氏認為中國和各國一樣,只想追求自己的繁榮與安全,無意支配他國。但因美國對中國過度疑慮,導致前者處心積慮圍堵後者。為了防禦美國威脅,中國只好強化軍事武力。中國擴武遂成危言聳聽人士自我應驗的預言。荒謬的是,促成全球共榮許多方案的經費,只須美國軍事支出的零頭就夠了。   

薩克斯之外,史迪格里玆(J. Stiglitz)、克魯曼(P.Krugman)、喬姆斯基(N.Chomsky)等學者都是美國國策的批評者。他們的言論,值得比美國人更美國的台灣人細讀。   全球共榮有賴智者提供有效辦法,更須強者展現自制道德,兩者缺一不可。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王道取代霸道之日,或許就是全球共榮之時。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