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少子化的囚徒困境

少子化的囚徒困境
來源:中國時報 作者 : 游任濱 2008/09/17

新婚半年,這幾個月下來有幾則新聞常讓我們及所認識的新婚夫婦感到怵目驚心。一則是今年度大學聯考分發的缺額創下新高,今年的缺額人數,是去年的將近十倍;另一則是經建會推估,民國一百一十六年人口將負成長,屆時台灣平均每三點二個工作人口要養一個老人。
這顯示了少子化的問題正不斷地向我們襲來。我們不是政策和經濟的專家,但撇開國家以至於經濟發展的大旗,對于剛新婚且老大不小的我們,當下的問題仍然必須做出選擇和麵對:到底,要不要生小孩

對我們大多數的上一代及祖父母輩而言,結婚、生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當現代的我們把生小孩的問題當作一種經濟學上的「理性選擇」。

什麼叫理性選擇?簡單的來說這是一種經濟學對人的預設,它預設了在現代社會中的個人,都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行爲可選擇時,人相信在理性上不同的選擇會産生不同的結果,而在主觀上對不同的選擇結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作爲一個理性的行動者,會趨向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的行動。如果最小的代價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那麼至少也要獲得次好的。

如果以少子化這件事來說;第一種情況:我們生小孩,大家都生小孩,那麽少子化的情况當然可以獲得解决,我們所有人的社會與經濟也不會受影響。第二種情況:如果我們不生小孩,大家也不生小孩,那麽當然就是少子化,雖然所有人的社會與經濟會受到影響,但那是未來而不是現在。第三種情況:我們生,大家都不生,少子化還是一樣,而且因爲我們生了,我們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代價」,而我們的下一代要承擔比我們這一代更多的社會與經濟壓力

  也就是說,在考量上述三種情况後,如果我們是一個經濟學上的理性人,配合現今社會的情境,實在沒有什麽理由讓我們選擇生小孩。因爲,生養一個小孩所要付出的「成本」心力,遠大于政府所提出的各樣經濟鼓勵措施(利益);再加上其他諸如台灣社會安全教育、公共設施等因素,我們更沒有把握其他人會生小孩。如果只有我們生而大家都不生,我們的利益還是小于成本;既然如此,不如我們和大家一樣都不生,這樣所獲得的利益,將會大于「現在」所要付出的成本。

  筆者認爲,這就是在少子化問題上整體社會所遭遇的「囚徒困境」。而解决這樣的困境的方法,當然是要大家共同選擇都生小孩,而不是大家選擇都不生小孩。但是政府所研擬的各樣關於生育的經濟優惠固然可以降低「成本」,但卻遠不及在生兒育女這件事上個人一生所要承擔的「代價」與「風險」。

  生兒育女所牽涉到的,不只是經濟的層面而已,也包含了政治與社會的問題。如何解决囚徒困境,讓每一個人都選擇生育,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在于「信任」的建立,因爲社會中的衆人彼此互信,所以我們相信如果我們選擇生小孩,大家也一樣會選擇生小孩。 而要建立「信任」,除了經濟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其實還是整體社會環境的改善;像是教育、環境安全、社會福利,甚至於對於生育的公共論述的建立,都必須要做全盤的規劃。否則面對少子化,我們社會也就會一直陷在理性選擇的囚徒困境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