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唱衰台灣 當然憂心忡忡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2-26 06:24:17(916)
中評網2 月26日蔡逸儒專文
23日,筆者才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復興之路、衰亡之途:從失望到絕望》一文,討論兩岸消長問題,後經中評網轉載。24日,台北聯合報刊載知名經濟學者,目前也是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文章,標題是《當猛虎碰到病貓》,同樣也是分析兩岸強弱易位的事情。
筆者與馬教授雖然相識多年,同為公共知識分子,但一學經濟,一學法政,由於專業不同,平常也難得聚首,此番撰文觀點一致並未事前磋商,兩人同樣愛護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無意唱衰台灣,但看到台灣當前亂象,無法擺脫困境,當然覺得憂心重重。
我們且先看看馬教授的觀點。他說,二十年前的台灣曾經寫下經濟奇蹟的光輝歷史,躊躇滿志,昂首四顧,當時的台灣是多麼的得意非凡。二十年後的台灣卻是徬徨踟躕,由於“鎖國自閉”,失去方向,坐視機會流失,單向失血的台灣日趨單薄,目前已經淪為病貓。所言甚是。
相對於台灣的自我作賤、政策失誤、方向迷失,“鎖國自誤”,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馬教授對於中國大陸經濟表現的看法,兩相對照之下,答案已經不言自明。當台灣還在對內好勇鬥狠之際,外部環境已然大不相同,不但時間已經不在台灣的一方,連台灣的未來也要讓人擔心不已。
馬教授指出,二十年來大陸擺脫了共產主義的枷鎖(應該是指的大鍋飯心態和平均主義?),找到了成長的捷徑,因而体質丕變,實力大進,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大陸也創造了經濟奇蹟,只是這個奇蹟的規模比台灣大出六十倍。有識之士對此論述難道還能有不同看法?
馬教授的結論是,台灣二度政權輪替之後,馬英九政府在撥亂反正之餘,正打算改變政策,調整方向、鴻圖大展之際,大門一開,卻發現二十年前“踡縮門外的病貓如今已成各國忌憚的超大猛虎”,而台灣反而成了瑟縮一隅的病貓。時空變異,兩岸強弱易勢,這是個最現實的寫照。
馬教授和筆者都同意,台灣失去了二十年的寶貴時間,兩人同樣認為,台灣積累的經濟實力、民主價值、生活方式、公民社會、創新發展及現代化經驗的軟實力仍有奮力一博的機會。台灣如何化被動為主動,以積極的作為,發揮台灣的長處,和大陸進行良性的競爭,進而形成一種典範,這才是台灣當前應該努力的方向。
簡單的說,從互利雙贏的角度出發,兩岸同胞同為炎黃子孫,台灣如果不能抱有更大的雄心壯志,誓言經略中原,篤信自己能為中國未來的文明發展與現代化做出貢獻,至少也要從自利的角度著手,把握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契機,不要自外於中國未來的發展,這才是應為、當為之道。對吧?
(作者蔡逸儒為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