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让春节重回“重亲情”的传统意义

让春节重回“重亲情”的传统意义

时间:2010-2-12 10:26:00 来源:燕赵都市报 (1029)

当纸媒、网络、电视等大大小小的媒体开始铺天盖地轮番报道有关春运消息的时候;当大街小巷又挂满五颜六色的年画和大红灯笼的时候;当超市中摆满品种繁多的衣帽鞋袜糖果点心的时候;当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把街道市场装点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开始发怵:因为令我害怕的春节又来了。

儿时过年,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年关,年关,过年如过关”。如今80后或90后的孩子,似乎认为这只是旧社会的佃农在年底被地主讨债时的心情,其实不然。

幼时,父亲早逝,家庭条件不好,缺衣少穿,我特别盼望过年。从进入腊月开始,我就天天掰着手指头算时间。因为过年时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还能得到些压岁钱。在儿时的印象中,没有什么事比过年更值得让人期盼了。

但母亲却不这么想,她说那时最害怕过年,觉得过年如过关。家乡有一种说法叫“年到底月到头,欠的账一定要还”。所以,如果欠了别人的钱,春节前是一定要还的。家中因姐弟四个上学开销较大,母亲只能四处借债,年底自然要想方设法应付讨债的;春节时要挨家拜访有往来的亲戚,买礼物是个不小的开支;小孩子的压岁钱更是少不了,亲戚多小孩子也多;不管平常生活如何节省,亲戚回访需要好好招待,要买很多吃的喝的……

近年来,过年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心病。特别是对于常年在外,只有过年才回家一趟的“都市异乡人”来说,感觉更是既爱又恨,欲罢不能。究其原因,都是金钱惹的祸。

先说钱。过节消费越来越高,甚至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盲目跟风,一味攀比的结果。看望长辈主要在于心意;给晚辈“压岁钱”也是讨个喜庆吉利,按理说这都应该量力而为。可现在很多人,包括给的人和收的人,都把礼物的价值红包的多少作为衡量心意轻重的依据,以至于很多人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违心送礼送红包。

再说吃。节日里,怎么吃、吃什么可是件大事情,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笔者一直在想,节日应该是团聚的日子,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丰盛一点也无可非议。但是,在某些人的眼里,把“吃”引入了“怪圈”,什么鸡鱼肉蛋,山珍海味……一个劲往家买,肆无忌惮挥霍浪费,早已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到九霄云外了。

有句俗话说得好:“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花钱”。其实,这是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种背离,以金钱、吃喝衡量情意也是对亲情的一种伤害。直接后果是对很多身在外乡的年轻人产生了“近乡情更怯”的心理压力,胆怯的不是亲情,而是自己的经济压力,情怯成了胆怯,把一些人“吓得”不敢回家过年了。

诚然,春节团圆时丰盛一下餐桌并不为过。但是,我主张把钱还是花在刀刃上,做些家常饭菜,搞点风味小吃,不见得比花上万元一桌的“生猛海鲜”寒酸。

所以,只有过一个和谐、文明、愉快的“年关”,才能真正让春节重新回到重亲情、享温情的传统意义上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