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經濟衰退談減碳

經濟衰退談減碳

︳寄望波蘭會議


謝英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第十四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一日起在波蘭舉行。會議主要目的之一在於審計先進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成果,同時將確立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的排 放額度管制模式。由於時值全球經濟景氣低迷,加上美國新總統歐巴馬對於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暖化的政策立場明顯與現任布希總統不同,因此會議成果廣受各界矚 目,亦勢必影響我國未來的政策走向,值得關注。

八月在北海道召開的八大工業國高峰會,其「二○五○年前減碳排放量減半」的倡議,並未得到以中國與印度為首的新興國家與貧窮國家的支持,他們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已開發國家不可推卸的責任,應強化其減碳責任,並在財務上、技術上應賦予協助其他新興與貧窮國家的義務。

由 於歐巴馬對於氣候變遷議題關切的態度,及其所訂於二○五○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百分之八十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其決心的強度,乃至究竟應如何達成等問題, 勢必對此次會議與會代表造成影響。再者,中國等主要新興國家在策略上,對於溫室氣體減量議題,已不再堅持已開發國家之減量期程與減量百分比應較開發中國家 早且多,進而轉向希冀已開發國家釋出溫室氣體減量技術,以利開發中國家學習及使用,此等態度的微妙轉變,是否亦將在此次會議形成具體共識,已令與會國家及 代表高度期待;而會議結論可能也將對我國擬議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再生能源法、乃至能源稅法等均將造成重大的改變。

歐巴馬對氣候變遷議題的 重視,使各界對會議會有具體突破感到樂觀。不過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已出現全球裁員風潮及企業倒閉等經濟衰退狀況,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插手挽救瀕危的經濟 窘境,並恐將影響國際企業對於溫室氣體減量保守因應,甚至會對此次會議各國代表的態度產生微妙影響,是否因此減緩減碳時程或降低國家義務,令人憂心。

我國向來很少有機會參與正式的國際事務,然而氣候暖化議題刻不容緩,且與國民安全、健康有關,應緊跟著國際規範的腳步,並調整國內適切作法,不宜推諉或躁進。波蘭會議成果足以做為日後政策參考指標,國人應投以關切並督促政府採取行動,以為因應。

【2008-12-02/聯合報/A11版/民意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